本文1868字 阅读4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68岁的张大爷,前几年一次轻微摔倒竟然导致股骨颈骨折,住院三个月才勉强恢复走路。问起原因,医生只说了五个字:“骨质疏松太严重”。
张大爷懊悔不已,他年轻时家底不好,年纪大了更省吃俭用,肉蛋奶舍不得多吃,总觉得“能走能动”就没问题。直到这次骨折,才意识到:骨骼健康,不是到了摔倒时才重要,而是决定你能活多久、活得好不好。
骨头老得快,人就老得快
衰老,往往从骨头开始。医学研究发现,骨密度每下降10%,骨折风险就会增加2到3倍。而一旦骨骼出现问题,影响的远不只是“走不动”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:卧床、肌肉萎缩、肺部感染、静脉血栓,甚至猝死。
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(2022年版)》指出,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,每5人就有1人患有骨质疏松症,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自觉症状,直到骨折发生,才发现骨头已经“空了”。
骨头变脆,不止是钙流失这么简单
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就是“缺钙”,于是盲目吃钙片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其实,钙只是构成骨骼的“砖块”,还需要“水泥”“钢筋”来支撑。这些“支撑物”包括维生素D、蛋白质、磷、镁等营养素,缺一不可。
尤其是老年人,肠胃吸收功能下降,运动减少,太阳暴晒不足,导致钙吸收率大大降低,再加上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,骨头自然会越来越“空”。
骨折不是意外,是日积月累的结果
很多老人摔倒骨折,家属第一反应是“太不小心了”。但医生都知道,真正的问题是骨头太脆,即使轻轻一碰,也可能断裂。这并非偶然,而是多年营养缺乏、生活方式不当的积累。
而且,骨折对老年人的打击远比年轻人大得多。研究显示,老年人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亡率可达20%~30%,即便存活下来,生活质量也难以恢复。换句话说,一场骨折,可能就是生活的“转折点”。
骨骼“逆龄”,吃比补更重要
与其骨折后后悔,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。其实,保持骨骼健康并不难,关键在于日常饮食中不能太节俭,该吃的别省。以下这三类食物,建议老人日常多吃些,让骨骼“年轻”一点。
一、优质蛋白类食物:鸡蛋、豆腐、鱼肉
骨头的基础结构不仅仅是钙,蛋白质是骨组织的“钢筋”。没有足够的蛋白质,骨骼就没有支撑力。尤其是老年人,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摄入1~1.2克蛋白质,远高于年轻人。
鸡蛋、豆腐、鱼肉不仅蛋白质含量高,而且吸收率好。比如豆腐中的植物蛋白温和易消化,适合肠胃功能减退的老人;鱼肉则富含欧米伽-3脂肪酸,能抗炎、保护骨细胞。
二、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:蛋黄、奶制品、蘑菇
维生素D是钙的“搬运工”和“安装工”,没有它,补多少钙都吸收不了。现代人户外活动少,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,尤其是老年人,不晒太阳又不补D,骨头只能干瘪下去。
蛋黄和奶制品是天然的维生素D来源,不妨每天吃一个鸡蛋、喝一杯牛奶。另外,晒干的香菇、木耳中也含有一定的维生素D2,可以作为辅助补充。
三、含镁、磷、锌的坚果类食物:核桃、杏仁、芝麻
别小看这些“配角”,它们在骨骼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镁能促进钙沉积,锌有助于骨细胞再生,磷则是骨骼的另一大矿物质成分。
每天吃上一小把坚果,不仅能补充微量元素,还有助于控制血脂、保护心血管,算是一举多得。老人可以选择原味坚果,避免盐分和糖分过高。
光吃不动,骨头照样会老
光靠吃还不够,骨头还需要“刺激”才愿意生长。这就是为什么运动被称为“最有效的防骨折药物”。研究表明,负重运动可以有效增加骨密度,减少跌倒风险。
老人不一定非要跑步、举铁,每天快走30分钟,或做做简易的抗阻练习、太极、八段锦,都是对骨头的“正向刺激”。
同时,不要长期卧床、久坐,避免骨骼“用进废退”。哪怕是在屋里走动走动,也比一整天躺着强。
别等骨折才后悔,骨骼年轻,老得慢
如果你已经年过60,腰背容易酸软、身高悄悄变矮、走路时不太稳,那就要警惕骨质疏松的早期信号了。尤其是女性绝经后,激素水平下降,骨质流失速度加快,更要提前补防。
现在国家已经将骨质疏松纳入慢病管理,很多社区医院都可以做骨密度检测,费用不高,但意义重大。早点知道骨头的真实情况,早点做出改变,远比骨折后后悔强。
别再觉得“吃这点也要省”,骨头不是铁打的,它需要“吃好、动好、养好”。骨骼年轻,才是真正的长寿底气。
参考资料:
[1]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:《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(2022年版)》
[2] 中国营养学会: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(2023年版)》
[3]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.《老年骨质疏松症诊治专家共识(2021版)》
盛达优配官网-湖北配资平台-宁波股票配资网-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